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功能区专栏>功能区动态>正文

加强功能区资源对接、产业联动发展

2016-02-01 浏览次数:

——促进会举行功能区互联互动发展平台课题研讨

     上海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不断探索,几年来,功能区走过了由1.0版向3.0版(即从卖土地到收租再到全产业链对接)、由区县和园区自发建设向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使二次开发进程加快,土地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产业定位进一步聚焦,已成为上海聚焦转型、功能提升、加快“四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集聚发展的靓丽“金腰带”。

为加快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形成辐射和叠加效应,促进会日前举行了功能区互联互动发展平台课题专题研讨会。促进会副会长王晓鹏介绍了课题前期研究成果,课题通过功能区现状、梗阻点和服务内容等分析,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路径。

注重三层关系,完善服务体系

金桥集团副总裁刘荣明谈到,功能区互联互动发展平台研究的关键词是“互联互动”和发展平台,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与政府的关系,二是与企业的关系,三是园区发展平台、运营主体职能的关系。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马立行认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正处在大发展阶段,而功能区平台建设要形成一个体系,最基本的是功能区运行平台,目前本市除了33家功能区外,还有很多未来的功能区发展空间,应一同纳入研究范围,课题应当分类,平台作为抓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赋予每个层级不同的内容和功能。

    国际医学园区(集团)副总经理王永茂谈到,从国际医学园区自身发展看,我们没有给入驻企业任何返税,而是通过服务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帮助,包括政策解读、专家培训、金融服务和风投推介等,使所有入驻企业受益。王总认为,在搭建平台中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个重要方面。

    摸准服务脉络,提升服务价值

    南翔智地总经理郭耀华表示,现在园区发展越来越精细化,新概念层出不穷,如大的功能区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功能,且服务也趋于周全。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因地因时,有所为有所不为。产业互联网功能区总经理助理王佳莱谈到,本市33家功能区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如何把资源有机对接,如何把平台服务产品有效融合,这是功能区比较关注的问题。南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副总周志国认为,各功能区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地方,他建议弱化共性,凸显特性,发展特色。

    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庆元建议,把每个供应商全部打包“堆砌”一起,并把所有服务镶嵌在一个内容里,让园区选择使用并使之形成习惯,平台可以把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再将相关内容进行推送,通过摸准服务脉络,可大大方便平台和功能区。筑想科技总经理蔡婷从功能区众创平台角度,建议引入众创公寓、众创办公方式,既可覆盖平台建设成本,又可提高园区招租率,还可提升服务价值。   

    加强资源对接,凸显发展特色

    近年来,促进会在功能区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数据,秘书长王惠珍表示,当前讨论功能区互联互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在整个大框架内要加强资源对接。目前许多功能区如淀山湖、康桥、南翔智地等业态发展较突出,但有些功能区则关起门来单打独斗,没有把效应延伸到外部。现在33家功能区要联动,除了有理想信息、爱企、万隆等专业供应侧提供服务外,如把每家功能区亮点和特色集聚起来,使33家功能区共享。

市经信委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成处长在总结发言时谈到,课题组自20159月启动调研,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当前上海功能区已步入3.0版发展阶段,我们要围绕提质增效,把内部架构整理好,结合自身需要发展,将所有功能区融为一个整体,互联互通、形成合力。为了更好的适应新一轮发展需要,今年本市设立了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帮助园区加快转型,鼓励园区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推动形成全产业链。他还表示,功能区平台建设一定要有开发主体,做好平台的应用、建设、要求和支持,其中第一层面是33家功能区,第二层面是辐射到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及长三角和全国。按照韩正书记提出的上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当好领头羊和先行者,201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转型、集聚、提升;要结合功能区特色、区位优势和自身需求,适时举办培训,希望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园区积极参与,功能区要在更大的平台里做好工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