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平台经济>正文

《“手牵手”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研究》结题

2016-05-27 浏览次数:


《“手牵手”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研究》结题会日前在促进会召开。市经信委生产性服务业处沈霖、促进会秘书长王惠珍、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博导明新国、上海外国语大学MBA中心客座教授孙文华、“手牵手•众创空间”盟主单位上海筑想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婷等出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背景下,促进会于去年4月成立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创新平台——“手牵手•众创空间”,通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物理空间为载体,以“平台”+“触角”+“创客”形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功能区、功能区与功能区乃至联盟与联盟之间的资源对接、协同合作与创新。

为推动“手牵手•众创空间”发展,构建符合产业生态特征、符合企业和园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辐射和扩散效应,促进会和“手牵手•众创空间”盟主单位牵头组成了课题组,经过半年时间调查和研究,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众创空间相关资料、相关案例、法律法规,以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本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典型企业、功能区及众创园区发展运行情况、运营模式等作了深入研究,结合“手牵手”众创空间建设,提出了符合未来发展的运营模式并形成了《“手牵手”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研究》报告。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如“乐喀空间”等可落地项目,计划在各功能区内复制“乐喀空间”模式,整合专家培训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创意、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结合系统培训、专家指导、集中孵化、长期服务链、创业社交训练营等方法,以引领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创业潮流。

三位评审专家明新国、孙文华、沈霖均表示,课题组通过调研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况、盈利模式、运营成果、空间需求等,完善了“手牵手•众创空间”建设的整体思路、团队分工、加盟方式、分期目标和近期计划,对加速众创空间发展和状大具有推动作用,研究成果具有指导意义。评审专家还提议,园区转型和升级与“互联网+”、“工业4.0”、“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智能电网”等紧密结合,希望“手牵手•众创空间”不断整合资源,引领并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