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保持全国领先。近年来,上海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坚持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针,走“扩大利用、高效利用、清洁利用”之路,努力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继续领先全国。
资源化利用能力继续提升。一是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保持领先水平。全市每年产生工业大宗固废量约2000万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工业再制造技术和规模处于领先地位。本市在汽车发动机和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和零部件、办公设备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一定的产业规模。2015年,全市再制造产业产值约11亿元。三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拆解和处理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末,全市形成“四机一脑”年处置能力超过400万台,年处置能力约10万吨;废旧灯管年处置能力540万根以上。四是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势头良好。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22.54万(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清洁能源发电总量10.85万(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垃圾发电容量15.6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5%。五是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回收各类城市废弃物约4800万吨,比“十一五”增长约20%。
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一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据综合分析,2015年,本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59.9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二是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宝钢发展、中冶环工、城建物资、宇培、鑫晶山、海笠、新浮美、新金桥、鑫广、老港再生等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领域发展,废弃物利用量及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领先。三是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创新取得新突破。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等途径,突破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拓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并正实施持续开发研究。“十二五”期间,本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共有97个产品获得上海市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称号,有50余个产品、技术、装备获得示范称号。四是互联网+新模式孕育发展。本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在产业发展的应用,初步形成了企业自身回收体系、公共信息化服务、市场化电商平台三种模式。森蓝环保的5H回收体系、新金桥的“阿拉环保卡”、钢联网的“百年邻建”、城建物资的“绿智慧”、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的“恒缘宝”、焕境环保的“东方循环”等互联网+模式初步形成,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五是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开始起步。随着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也不断延伸,本市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接周边地区,已有10余家企业在产品、技术、装备、资本、投资、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来源:市经信委 发布日期:2016-06-13】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