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促进会服务>统计分析>正文

上海前三季度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2016-11-18 浏览次数:


上海前三季度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9月,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共实现营业收入16322.9亿元,同比增长11.37%,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金融专业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增幅分别为11%16.2%12.88%14.15%。从预测数看,2016年全年,本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可实现营业收入23222.1亿元,同比增长10.8%,金融专业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

实施“双推”工程,促进“互联网+”与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发展。上海自2010年起持续深入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产业链服务对接的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即“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工程),促进“互联网+”与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发展。2016年,上海首次尝试推出扶持平台企业“走出去”的“双推”支持政策,激励平台企业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同时,更加聚焦产业互联网领域,特别是从骨干制造业剥离出来面向行业服务的平台企业以及嵌入制造业内部为制造业“+互联网”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平台企业,积极打造“双推”工程升级版。“双推”工程实施7年来,已累计遴选40余家“双推”服务平台,支持上海近2万户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依托“双推”平台“触网”,营造了良好的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与共赢发展的政策激励环境,并在钢铁、机电、五金、医疗器械、建筑建材、文化创意、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跨境贸易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行业服务平台企业,为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型制造共享平台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施“双总”工程,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大力推动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向服务型制造探索转型,打造产业链集成与跨界协同能力,实现价值链的延展和提升。重点支持服务半径更长、集成服务环节更多、体现产业跨界合作和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升本市企业的集成承包能力。通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的实施,一方面以“服务带动制造”,带动国内产能转移,促进“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打造集优势技术、优势装备、优势建设能力、优势服务水准为一体的跨地域、跨组织的国际化综合竞争力的总集成总承包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嵌入,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构建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提升传统产业的低效环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互动发展。截至目前,上海共有39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4850公顷。作为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重点产业的重要载体,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以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研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专业中介等产业为主导,吸引了行业内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集聚,与周边制造业基地形成良性互动,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单位土地面积年营业收入、单位土地面积年上缴税收、单位土地面积年利润总额都保持两位数增长。据悉,全市25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每平方公里年营业收入达到317.2亿元,较2011年的221.9亿元增长超过40%,税收、利润、就业人数等各项指标连续大幅上涨,明显高于工业用地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的原则,实现了规划中的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功能区内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主动对接产业链,同时功能区和入驻企业正在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着力营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业态环境和适应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工作生态环境。一部分发展较成熟的功能区正不断提升园区品牌内涵,通过整合核心资源加快品牌输出。“十三五”期间,上海计划在全市建设形成近百个、总计一万公顷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布局,探索采用“基金+基地”的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推动功能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链整合,加强功能区之间、功能区与工业园区之间的联动互动。   【来源:市经信委 发布日期:2016-11-10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