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国家专利102件,认定企业技术秘密91项,主持公司级技改项目1项,形成经济效益逾九千万元,获得上海市工人发明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巴黎国际发明展银奖……这串耀眼的光环属于同一个人——宝钢股份公司的高级轧钢技师、“80后”工人宋俊。
他为何取得这么多成绩?面对记者的疑惑,宋俊归功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工人是一个执行者。工厂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工艺流程,工人必须一丝不苟执行。这容易成为一种束缚,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我的思维比较跳跃、发散,凡事最爱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我会从很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一旦有了新想法就很执着,钻研一个问题,我一定要钻到底。”
这些耀眼的成绩,是宋俊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2008年,宋俊所在部门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组。已经有10年工龄的他,作为一线操作骨干被吸纳进去。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帮了大忙,他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领导颇感吃惊,询问之下,发现宋俊对技术吃得很透,思路也很清晰。于是,领导鼓励他总结提炼,申报宝钢公司的“企业技术秘密”认定。
经此一役,宋俊开了窍:光有实战操作、光能解决具体问题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提炼,把技术经验和新技术背后的思路、逻辑固化下来,再进行理论提升,变成技术成果。
如同掌握了“芝麻开门”的秘诀,宋俊从此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他长期钻研冷轧轧钢技术,尤其在酸连轧工艺、节能降耗技术、资源再生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主研的“高等级氧化铁红绿色制造技术”,用一套工艺同时处理了废氧化皮、废盐酸、废氨水等多种废弃物,并再生出超细粉末的α体氧化铁红,广受市场青睐。在硅钢轧制技术方面,他与院校科研人员、现场技术人员协作,攻克了酸洗通板、抗反弯焊接、高速轧制等生产难题,使宝钢成为国内首家采用酸连轧工艺生产高牌号硅钢的企业,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以上,产品实物质量与日本企业相当,达到国际先进生产企业技术水平。
只有中专文化的宋俊19岁就参加工作,理论功底是他最大的软肋。为了补足理论差距,他把学校里的课本重新翻出来,还订阅专业期刊、借阅图书馆藏书,抓住一切机会向别人请教,一点点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申报的第一项国家专利被连续退回六次,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才最终获得认定。其间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根本就不可能坚持下来。 【来源:中国上海 发布日期:2016-11-18】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