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分别印发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至此,中国自贸区正式扩围为11个,并形成了“1+3+7”的自贸区开放的“雁行阵”,一个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贸区战略新框架已初现轮廓。
建设自贸试验区,目的就是要形成能够在全国推广复制的改革经验,同时为全国领域内的开放进行风险测试。同时,选择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主要考虑就是要将服务西部开发、东北兴起、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掀起新的开放高潮,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进行有益的探索。
首先,开放发展,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变基调。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国际最高标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等关键词无一不表明中国政府坚持开放的态度。其次,深化改革,仍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的自贸区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其发展动向反映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深化改革的不断探索。再次,协同发展,反映了全国发展科学谋篇、统筹布局的总体设计思路。
自贸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试验区,正在强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并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参考。负面清单、金融监管、海关监管都会在自贸区的范围内先行先试,这样会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资布局,并带动高附加值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此轮自贸区扩围最大的特点是差异化。从金融排头兵到东部沿海城市,再到传统工业城市、内陆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亮点,也都有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这种差异化发展的背后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绝不一窝蜂追求高大上的改革发展目标;二是从全国范围看,各自贸区可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战,而非重复探索或简单复制,从而为稳步推进全方位改革积累经验;三是以点带面,以区域规划为基础,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点国家战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
自贸区肩负的是探索新的开放格局,探索新的管理体制,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框架的形成,同时也兼有提升企业竞争力,活跃地方经济的责任。应该说,其强调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并不强调优惠政策。关键要看其操作能力有多好、所能提供的制度性创新有多强、以及能产生的活力有多大。因此,应加强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的交流互动和统筹发展。自贸试验区不是挂牌了之,政府部门的运行方式也要自动进入“自贸试验区时间”,要向着更高水平的事中事后监管迈进,跟上自贸试验区的节奏和步伐。
【来源:市经信委 发布日期:2017-04-18】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