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来沪调研侧记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态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近一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地推进情况如何?各种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哪些旧难点需要突破?又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国务院将相关评估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协。
8月12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亲自带队,赴上海调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落实情况。在考察了位于张江的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之后,尚勇在科学会堂举行的调研会上听取了上海市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多家科技企业负责人的汇报。
直面企业呼声
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调研会上,面对已经在中小板上市的游族网络公司董事长林奇,尚勇直截了当地抛出了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在创业过程中,你认为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作为一名已经有10年创业经历的资深创业者,林奇从2005年开始了在上海的创业历程,其间经历了四五个行业,创办过六七家企业,对于科技创业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人才。”
林奇解释说,作为互联网公司,战略方向可以由创业者把握,但战术执行需要大量人才支撑。而如今来自高校的毕业生很难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尤其是在放眼国际时更显得能力不足。
尚勇追问说:“你有没有想过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呢?”林奇表示,目前企业正在尝试与上海交大合作办一个学院,每年招收约100名研究生,由于还没有毕业,暂时看不到效果。
“有没有想过自己做一个众创空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合作者创业?”尚勇接着提问。“我们公司已经投资了60多家企业,其中有10多家是公司内部员工出来创业的。我们对于众创空间是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林奇回答说。
尚勇与林奇之间直率的对话,被其他科技企业负责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大家纷纷提出了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筹道股权CEO管晓红指出:“新产业需要新的模式,新模式需要新的办法。作为互联网股权众筹这一新产业的企业,需要与传统金融业不同的监管和引导模式。”易销科技公司董事长薛俊认为,创业是资本的接力赛,很多创新企业倒在了A轮早期投资与B轮中期投资之间,这是创业投融资中的“断点”,需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起点创业营总经理陈蕙则表示,技术上创新的公司和产品在进入市场时,亟须打破政策与采购壁垒的门槛,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以放为主”
尽管对难题直言不讳,但科技企业负责人对上海乃至国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的努力交口称赞。大家表示,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个时代命题汇集在一起时,上海正迎来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上海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旋律,已经出台了有关科创中心建设的22条政策,其中包含一些众创空间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人才政策,引起很大反响。随后,还将推出推动“众创空间”的指导意见以及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上海相关部门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将坚持“以放为主”的基调,尊重市场规律,发挥社会功能,积极发展与众创空间相应的协会联盟,让行业进行自律。政府则在为创业者提供便捷服务、购买创业者所需共性服务、开放已有科技资源、鼓励高水平创业服务溢出、促进天使投资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来自市政协、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工商局、张江高新区以及杨浦区的领导,分别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创业扶持举措、大学生创业、创业载体建设以及区域创新创业等内容进行了汇报。
在听取汇报后,尚勇表示,将把调研内容整理成报告,把来自上海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真实声音带给国务院,从而进一步突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层次难题。
【来源:上海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5-08-14】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