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近日,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出版协会和上海图书馆联合在上图举办的2015上海书展世纪中国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正确处理5个关系》的报告,着重分析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的关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引擎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关系,精英创新与草根创新的关系。
重视引擎企业和小微企业
杜德斌指出,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城市,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企业,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支撑起来的。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那里培育出了惠普、英特尔、苹果、谷歌、思科、甲骨文、推特、脸书、特斯拉等一大批的科技创新世界龙头企业。正是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最终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因此可以称之为“引擎企业”。但是,任何“引擎企业”都是由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的成长需要孵化、培育和发展过程。如大家所知,惠普公司创立之初只是一家“车库企业”,目前位居硅谷地区销售榜首的苹果公司最初也是由几个人的“车库公司”发展起来的。
对照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甚至与国内的深圳、北京相比,缺乏创新“引擎企业”已成为制约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大短板。目前,深圳拥有华为、中兴、腾讯,北京拥有联想、小米,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型企业,而上海至今尚未形成行业性创新龙头企业。
在“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尚有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榜;而在“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已无一家企业上榜。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20强”中,上海虽有盛大网络、巨人网络、携程进入榜单,但排名均在10名之外,排名前10的企业,北京有百度、京东、搜狐、奇虎、360、小米科技和网易,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南京有苏宁。2014年公布的上海企业100强中,62家企业研发资金总投入273亿元,仅占营业收入比重的0.8%;而华为一家企业2013年研发资金投入就达3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2.8%。
杜德斌强调,上海要摆脱依靠“借鸡下蛋”或“收割”别人成果来实现创新的思维惯性,从小微企业抓起,着力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最终孵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
兼顾精英创新与草根创新
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模块化不断发展,传统的创新模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思维、开放式创新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开源创新、科技众筹、研发众包等新的创新范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创新不再只是少数“高大上”知识精英的特权和专利,也是千百万草根民众共同的事业。杜德斌认为,目前上海在城市文化方面还缺乏包容草根、激励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上海偏爱舶来的“高大上”文化和“精明规范”的白领文化,形成了一种与草根创新相排斥的城市价值认同。在这种认同下,对“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小人物、小微企业往往视而不见,对嬉皮士等异端人士和出格行为“鄙视”有余而包容不足,对失败者更多的是“嘲讽”而不是鼓励和帮助。这是上海之所以产生不了马云也留不住马云的根本原因。
在他看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不够包容的城市认同,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着力在创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创新环境的“包容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使创新政策更多体现公平、普惠和实用的原则。
【来源:上海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5-09-10】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