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功能区专栏>功能区动态>正文

浦东培育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015-08-19 浏览次数:486


纵观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以创新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如美国硅谷以集成电路和互联网产业集群引领全球。从亚太地区看,台湾新竹的芯片制造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开发产业集群,在全球高新产业研发制造链中都有一席之地。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浦东新区作为核心功能区需要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四大创新集群”

我们看到,浦东新区在向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迈进的过程中,正在形成智慧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等四大千亿级创新集群。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和打造“四大创新集群”。

智慧经济创新集群——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即智能和制造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科技文化和内容融合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新技术应用+总设计总集成+个性化定制”、“网络视听+文化内容”的新模式,围绕集成电路创新突破、智能制造、智慧应用、网络信息安全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在核心技术高端研发、关键设备和新材料研制上重点突破,并在文化与资本、市场结合上重点促进,扶持百亿级的领军企业,形成营业收入千亿级的智慧经济集群。助推张江成为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相并列的新一代国际级集成电路核心基地,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文化创意核心基地、智慧经济核心基地。

平台经济创新集群——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为契机,把握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商、跨境支付、跨境金融的机遇,重点扶持“网络交易+增值服务+互联网金融+跨境交易”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在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网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集群效应,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力最优、集群化最强、集成度最大、整合资源最便利的平台经济高地。未来几年,浦东新区要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功能,培育一批辐射全国、跨境交易的万亿级乃至十万亿级交易规模的大平台。

健康经济创新集群——新一代生物技术多领域渗透应用,形成新产品和新行业。绿谷集团、和记黄埔、中信国健、微创医疗等自主创新企业成长壮大;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引领一批个性化医疗的健康服务企业,拉长健康经济的产业链;罗氏制药、辉瑞制药、礼来等跨国研发总部的入驻,使浦东张江“药谷”成为创新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产业集群最聚合的生物医药国家级基地。浦东新区应充分发挥张江药谷、张江东区、国际医学园区等健康产业基地在新药研制和健康服务管理上的创新优势、产业先发优势,重点扶持个性化医疗、转化医学、远程医疗、CROCMO等新模式,促进新药研发、中医药、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健康穿戴、高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保健用品和健康食品、健身产品等产业化发展,形成千亿级营收的大健康经济集群。

绿色经济创新集群——浦东在低碳和新能源发展上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在理想能源、亚申科技、益科博等“千人计划”企业带动下,在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500强企业的入驻和功能发挥下,使浦东特别是张江的绿色经济在研发创新高端设备研制和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上都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浦东新区需把握新一代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在新能源研发和装备、清洁煤、智能微电网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集聚效应,加强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重点扶持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引领具有低碳、生态、循环、节约特色的“绿色经济”的集群化发展。

全面配套“五个创新突破”围绕“四大创新集群”,浦东新区要发挥综合配套改革的优势,把握自贸区扩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综合机遇和叠加效应,在机制体制改革上配套“五个创新突破”。

“四新”经济发展的创新突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浦东新区着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智造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四新”经济发展,要以改革传统体制机制的运作模式为抓手,加大力度集聚创新主体、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营造有利于创新集群发展的软环境。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要素链。例如,在“四新”经济与资本要素的对接上,我们要创造性地发展科技金融。现有的科技金融平台、基金、银政合作等模式虽然扩大了供应渠道,但在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接上,都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为此需借鉴中关村等科技金融的经验,把改革创新的重心调整到需求导向和供需对接上。具体可拓展“四个对接”:一是以推广张江以信用评级为引导的“投贷保补奖”融资链,对接信用评级良好的中小微科技企业,适应科技企业轻资产和高回报的特点;二是以科技金融链对接创新产业链,加强天使投资与研发创新的对接,加强融资租赁与成果中试的对接,加强政府采购和保理融资与成果商业化示范应用的对接,加强战略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与大规模产业化的对接;三是充分利用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以离岸融资对接在岸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四是以在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接线下科技产业链的融资需求。

人才发展机制的创新突破——创新驱动并非要素驱动,而是人才驱动,更多依靠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发展创新驱动的人才经济。目前,浦东新区特别是张江核心园已集聚形成四个层次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一是创新型创业领军人才,特别是由上千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为生力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他们既是创新资源的整合者,也是模式创新的引领者;二是高端研发人才,浦东新区集聚了数万硕博以上的高端研发人才,他们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三是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浦东新区大批创新企业所吸引的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数十万计,他们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价值实现者;四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支撑人才,包括科技金融、产业投资、孵化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为进一步集聚培育发挥人才优势,既要推广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经验,也要有浦东自身的先行先试,以股权激励的财税支持激励人才,以人才户口指标和人才公寓留住人才,以绿卡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子女入学稳定人才,以支持“四新”企业为主体的实训机构培训人才,形成海纳百川的人才集聚效应,支撑“四大创新集群”的创新发展。

扩大开放的创新突破——充分把握上海自贸区的扩大开放机遇,开展科技创新新领域扩大开放的功能性试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具有自由贸易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支持科技型企业设立服务贸易账号;探索深化张江示范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全程报税监管试点;探索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总部融入自主创新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要针对浦东生物医药领域CMOCRO新模式发展的需求,探索保税监管的机制创新试点,把药明康德的保税监管成功经验推广到张江新药研发服务外包集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园区功能拓展的创新突破——浦东新区要结合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抓好“四新经济”特色基地的扶持发展,精心规划并优化“智慧、平台、健康、绿色”四大创新集群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按高标准高要求抓好张江、金桥、世博、临港、迪士尼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顶层设计,使“智慧、平台、健康、绿色”成为浦东乃至上海“十三五”期间的产业转型新导向、创新发展新格局,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其一,以上海光源、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大等为创新源泉中心,加快张江南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其二,通过互联网新兴技术转化功能,在张江核心园、金桥科技园、迪士尼周边布局互联网文化教育、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平台经济集聚区;其三,以张江药谷为核心,加快张江东区、国际医学园区、康桥生物医药基地开发建设,形成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积极筹建技术转移集聚区;其四,在张江、陆家嘴创建科技金融聚集区;其五,在张江、金桥、康桥、临港等重点区域规划布局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创新研制和产业化基地。

协同创新的新突破——协同创新是上海浦东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要途径:一是推进跨国协同研发创新,浦东新区集聚的跨国研发机构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浦东独特的创新资源,要支持跨国研发机构与自主创新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例如,和记黄埔四个1.1类靶向抗癌药物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得益于与美国礼来、强生制药、德国默克、英国阿斯利康、瑞士雀巢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开展的新药研发合作,该合作完全不同于仅参与国际供应链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大飞机项目在研发和制造中也开展了与通用电气等跨国研发中心的协同创新;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配套,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例如,通过评选示范平台企业,建立政府支持的专业研究和服务平台,协调解决平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浦东开发的初衷就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一体化发展,我们要支持其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向长三角辐射,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把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辐射到长三角,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四新”经济,特别是智慧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发布日期:2015-08-18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0 0

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