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论坛>正文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2-01-01 浏览次数:

服务业一般分为消费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那么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功能的核心。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07年国务院7号文件,就是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领域的服务业,这里提出了六类,包括了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这些方面。今年三月份,国家公布的条文的纲要明确国家要  发展四类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样四大类,那么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下面我就结合上海的情况,谈谈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经历20多年高速增长

后,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发展路径受到挑战,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日益突出,商务成本不断攀升,资金能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那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经济新格局,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上海新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服务全国的客观需要,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主要谈五个方面的体会与认识。 

一、从上海所处的发展阶段看,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增长,1991年的时候750个亿,到去年达到10289亿,按(常住人口)人均计算的,上海的人均GDP超 过了11000美元,在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是一个趋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呈现互动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推进,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的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服务经济全面发展,这一时期,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逐渐成为主流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现代服务业大家认为就是70%,也就是两个70%,发达国家地区现代服务业占GDP总量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达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美国的现代服务业的75%。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信息、商务、教育培训等这些行业增长幅度较快,在服务业当中逐步提高。从上海看,“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年均增幅超过了15%,包括了全市生产性服务收入。特别是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当年增长了10.3%,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在预计“十二五”期间,金融、航运服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将高于制造业增长、高于服务业增长、高于GDP增长。特别是各种信息服务业较快发展。这是谈的第一个体会。

二.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看,不仅需要发达的服务业,而且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来支撑,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性、创新性、专利性的特性,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是代替或取消制造业,而是能够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他不是只适合知识性产业,他的服务以高智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来推进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会成为整个经济中最为活跃,创新驱动,使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够推进制造业的技术变革,产品创新。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所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上海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尤其具有关键的意义。 那么从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看,上海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和趋势,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主要三个层面进行融合:  一是在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融合。 企业从以制造为中心,转为制造与服务并重。服务业在其产出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以致于很难判断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 二是在产业链上的融合。研发、设计,采购,销售等服务性环节在产业中占的比重升高,使制造业产业向服务业延伸。 三是在区域内的融合。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区域内集聚式发展,  现在上海已经有28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这是第二个体会。

三、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优化发展途径、提高发展质量。

上海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现有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如果没有自主创新,高端技术,品牌,生产性服务业,新的服务业发展很难有作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转型,走出新路。

1. 投资拉动难以为继,上海每个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已经超过了一个亿,所以要靠投资拉动上海的经济发展已很困难。

2. 外需拉动也走过了高峰期,上海的高新技术超过130%,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保护增加,新兴国家的崛起,使我国保持原有的增长很困难。

3. 依靠成本竞争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很难持续,近年来,上海的商务成本持续拉升,现在我们一个职工的平均工资加上社保加上公积金超过七万,上海的土地成本都要比一般城市高。

4. 土地资源难以承载,现在我们国际发达国家的标准的容积率20%-30%,我们现在的容积率已达到46.7,将近50%,把崇明岛算进去的话,在42%。

5. 环境承载力有限,上海作为一个大型国际都市要比一般城市的环境压力大,突出表现在水环境、废气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是24亿吨,其中工业是11亿吨,废气排放总量11000立方米,其中工业占90%以上,那么烟草排放是10万吨,工业占1/3以上,工业的废气污染,固体是2214万吨,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是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基本无污染排放,占地少,能耗也相对较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从上海城市功能转型看,上海正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重中之重。 

生产性服务业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国际大都市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研等生产性服务功能都非常发达。 例如说纽约,是国际金融机构大鳄集聚的重地,全美重要的500家公司35%驻在纽约,东京也是的,拥有大量的金融推广机构,同时呢全国信息技术中心,教育服务中心也是在东京, 集聚了30%的国家级的重要服务机构,65%的信息服务业,所以国际性大都市几乎都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并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征。辟如说,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等服务机构集中在纽约,今年国际性大都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式,已开始由单点式的大型中央商务区(CBD)模式转向多点式的若干个集聚区域模式,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特征。中央对上海的定位是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航运、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上海的核心功能要得到加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65%,这个提法也就是,比2010年就要提高半个百分点,这个难度也是很大的。从国际经验看,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说,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重大金融项目推进,做强金融业及市场性行业等相关性行业,比如说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快发展航运的集输运基地,及现代服务体系,支持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比如说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加快商贸服务及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从上海服务全国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给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提供了战略机遇。 

世界城市的产业发展轨迹告诉我们,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服务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都依托于所处区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世界上大的城市发展都有这样的基本规律,那么,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7%,超过美国16%,成为世界第一,其中,长三角是全国制造业基础最为雄厚、体系最为齐全的城市群,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 。有专家测算,长三角地区可能对生产性服务业有2.5亿需求,上海的智力资源较为丰富、商务环境比较规范、城市国际化水平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良好环境和独特优势。 

我们上海有长三角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管理作为优势,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资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发展品牌,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着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产品认证、供应链管理、参与维修,融资租赁等新兴服务产业,不断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

(根据沈瑞良巡视员2011年6月28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联盟成立大会暨2011生产性服务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