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任兴洲 研究员.用整整一个篇的篇幅来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而且在第十五章中重点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着重提出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明确提出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要求
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全球的总体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总体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转型,由一些制造业或是工业已经向服务业经济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业加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2007年全球服务业总规模达到33.6万亿美元,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69%,意味着服务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多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或超过70%;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1990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53%。提高的速度非常快比如说南非从55%提高到66.4%;印度从41%提高到2007年的52.8%;他们都远远超过了中国的GDP
2)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均已超过60%。美国、英国、法国、香港地区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70%。
3)传统服务业创新与升级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存。商贸、运输以及餐饮等行业通过运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电视、博客、移动游戏、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一些新服务行业和产品的发展。
4)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的龙头。 例如:金融、信息、研发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服务经济时代的主要发展特征。
5)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跨国发展和服务业转移趋势明显。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2008年达7.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从单纯的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转移转变,引发了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970~2005年部分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就业比重
国家 |
增加值比重 |
就业比重 |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5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05 |
|
美国 |
61 |
64 |
70 |
75 |
76 |
39 |
67 |
71 |
74 |
78 |
日本 |
48 |
55 |
58 |
66 |
68 |
47 |
54 |
59 |
63 |
66 |
英国 |
53 |
56 |
63 |
71 |
75 |
52 |
60 |
69 |
73 |
76 |
德国 |
48 |
57 |
61 |
68 |
70 |
42 |
50 |
56 |
64 |
68 |
法国 |
56 |
63 |
70 |
74 |
77 |
46 |
55 |
65 |
- |
72 |
意大利 |
52 |
56 |
64 |
69 |
71 |
37 |
48 |
59 |
63 |
65 |
60年代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这个概念,实际上系统的分类是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又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中。这是生产性服务业,当然有一些完全不一定从他这里分离出来,比如说金融业还有一些其它产业开始不一定是从生产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完全的融合在一起的,随着他的发展逐步分离出来。 生产性服务业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的体现。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科技研发、物流服务、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上海的经信委同志也具体的做了,把它划分为几个大类,一些中类,小类。大的范围叫广义的,中的小的是中义的狭义的。这样,概念都已经出来了。我想这对于我们更深入的更具体的理解生产性服务业而且便于今后的统计以及它的内涵的更加科学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逐年上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而且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典型的代表,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生产性服务业。有的是专门从事,有的是从事制造业同时也从事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可见上个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到现在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最迅速的。全球这么大的趋势背后是什么动力和什么原因组成的?他一定是有道理的,从70年代开始把它细化,这个领域有这么快速的发展。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我想没有这样的需求经济学家不会凭空想像出来,它也不会逐步的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是因为它产生了客观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到了70、80年代发展中的国家工业化中后期,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生产方式的复杂化程度大幅提高,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不能使得正常发展。工业部门对服务活动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且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促进了也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是由于内在的一些客观要求,特别是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带来了客观要求,跟我们国家,大家看看我们实际上正在走向工业化的后期,为什么现在生产性服务业这么重要。在“十二五”中,“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上海市经信委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谈生产性服务业,我想这和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十年前我们谈生产性服务业可能有一些在发展,有一些领域还为时尚早,但是现在已经是正逢其时。
2)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要求有新形式联结和服务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不难跨越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地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那么它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接方式,也要有更大的范围更新的形式。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的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客观需要。
3)一些跨国公司由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有这样的客观需求也就创造出这样的供给,就是大的一些跨国公司成为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者。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个众推者。
4)新技术革命成为促进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新技术和新技术合并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会取得这么迅猛的发展。比如:计算机软件、传播业、电子通讯、信息咨询等这些服务业本身就伴随着,就是直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本身就是新技术革命的一个产物,而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有一些是促进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转换。一批利用信息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蓬博发展。依托于新的信息技术也在服务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全球范围内调度、指挥、结算、服务成为可能。把他的生产车间放在我们中国,但是他的管理调度的中心可能还在自己的国家。比如说美国、英国、法国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技术的进步,信息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他可以把他的车间放在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使它成为可能,如果没有技术的发展我想他的信息成本和物流成本相当高的话,他的产业转移出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我们看实际上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革命。当然制度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保障,我们发展中心的资深教授吴敬莲先生叫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因为有了制度,你的新技术也会产生出来。如果制度性障碍不能消除的话,你的新技术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所以从这些上面讲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加快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制度的创新和环境来改变。一个经济制度较为健全,比较完善的地方,往往都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地方,因为服务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我们说生产性服务业就更是如此,由此带来市场主体之间更为复杂的合作联系和更为多样的交易关系,就更加需要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竞争充分。产权不清晰交易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第二要求相对严谨的规则和完善的法律环境。由于许多服务活动本身具有高度信息不对称、事后评价等特征,比如说金融行业,我们在做的有多少人完全了解金融里面的技术和里面的含义呢?你拿到保险单,有多少人知道保险单里面的内容和内函,信息有很多是不对称的。所以服务活动是有这样的特征。他提供服务时实际上他的过程就已完成。这就是决定了它需要更加规范、严格的商业规则和服务标准,更加有效、公正的法治环境。我们国家这样的法制环境,未来我想完善法律环境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会打折扣。另外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职能定位准确。减少政府对服务经济的直接干预,关键营造环境,创造合理准入和退出机制,必要的规制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适度监管,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就是说服务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完善规则、完善环境。保障秩序但是不能直接和更直接的插手,我们经信委就是这样要成立联盟,实际上就是联盟要配合政府来做更好政府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但是政府还要监管提供公共服务,这方面政府的职责也是必要的,所以政府如何很好的定位在这里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市场准入和改革是市场的主要动力,我们国家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改革我们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加快发展,很多人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专利与改革,但实际上都是这样。我们看,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OECD的国家是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实际上也是普遍开展了以放松规制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改革政府监管方式和提高监管水平,促进了OECD国家的服务业创新和结构升级,不光是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就更加明显,比如说包括中国在内金砖五国,原来是金砖四国现在包括南非这些国家来放松规制的改革,实际上一直都在进行。目前这些国家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了服务业的发展,当然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看在全球这样的一个趋势下面中国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9%接近于是12%,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相对来说在逐年提高,当然它的占比是指二次产业。而且这些年来国内第二次产业发展的也很快。所以这些年来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1万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加9.6万亿元,增长近1.3倍。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十二五”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还有人讲科学发展提了有七、八年了,转变方式提了十五、六年了,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又提出来这样的主题和主线呢?我们有一位领导同志至始致终参加了“十二五”规划的起草。他说的非常好,叫形势所逼,环境所迫。深刻的变革人民期待,上下共识。我们现在提发展方式和十五年前十七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说那个时候我们粗放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的话,我们现在空间是越来越小了。下一步我们全球取得竞争上的一定的优势的话,不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资源、环境、人才成本其它的所有的成本都已经不允许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推动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的加快发展,使得一、二、三次产业的总体取得平衡。
2)有利于在制造业中,由高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向知识和技术等软要素投入转变。大家想想我们前三十年突然有质的变革,有改革开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靠的通过生产性服务创造价值、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提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贡献。另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利于使我国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中,由单纯的作为生产加工车间向创意、研发、品牌营销和决策指挥系统转型。就是我们上海市经信委讲的我们要学会微笑,向微笑两边发展。那么我们原来就是在微笑的这一端,只是一个生产车间,而且只是一个低廉的生产成本车间。我们今后要学会微笑往两端去延升,而两端恰恰是我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而且强化专业化分工,使企业部分内部活动“外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看上海有很多从母体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企业的政策。当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中如果没有研发、没有自己的产品设计、没有自己的品牌策划等,我们永远都是跟随性的跟着别人在跑,可直接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通过推动生产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可能都是一句空话。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里面专门有个篇幅来讲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
三.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中之重。
去年和上海合作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据说是俞正声书记提出来的,他在政治局里面提出来现在我们的政策有很多的措施,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那我们就要研究现在是什么样的政策阻碍了我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他不仅仅是成为上海,因为上海是未来服务业占主导结构的这样的城市,实际上他是从政治局委员的角度,从全国的角度来谈的。我们做的一个课题专门对制度环境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我觉得现在从技术层面上讲并不成问题,而且国际上的技术也已经很成熟。我们国家也有一些自主创新的这样的生产服务业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及管理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环境,所以提出未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度在于关键。主要从几个方面:
1)制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划,规划实际上是指明我们未来的方向。 我们看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也有几个部委在一起出台“十二五”的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我看上海市生产服务业的生产规划据说也已编制出来,准备要来颁布执行。
2)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改革。我们一直说改革是动力现在大的问题是我们生产性服务业的准入,规则是不太公平的。如何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特别是行业垄断的部门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我们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中央部门很多问题,当然也有地方政府如何来促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公平透明的准入标准问题。
3)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体系。
4)加快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体制和机制,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我们觉得在去年调研的过程中有很多感触,像上海这个地方是人才高地全国很多高学历的高智商的能人都集中到了上海,因为上海的很多服务业的发展是很快的。而创意发展,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以它的个人的能力和设计为主的。没有更大的投入,比如说买了多大的机器设备,没有,那么喜羊羊就这么出来了,这个动慢产品完全是靠着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如果对这样的人才发展,他的住房解决不了,它的其它方面解决不了,他的个人所得税交的非常非常的高是留不住的。去年我们有谈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他的发展。所以现在深圳服务业发展的很快,特别是深圳现在叫做创新型城市,我想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人把它划为香港,香港的个人所得税是很低的,如果我们国家个人所得税太高的话,它会挤走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智商的很有创意的、很有研发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如何创造这样的体制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像我知道的有一个叫华大基因的是专门做基因研究的,他就从上海转移到了杭州,又从杭州转到了深圳,他说我现在找到了最适合我这个企业发展的城市,放在了深圳。这个团队平均年龄23岁非常的年轻,但是这里的科研成果有一些达到了国际的水平,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的顶尖组基因的杂志上,有很多的论文发表,所以如何创造人才的发展对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加重要。还有的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探索适合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市场秩序和监管办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当然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我发现上海搞了几十个功能区刚才给我们的报纸上有,这个很好。另外从国家来看去年发改委有37个区域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试点方式探索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未来的大发展,开创服务业大发展新局面提供经验。特别是有体制上的突破可以先行先试,我也参加了几个作为试点城市的发展。在政策上有些新的考虑和探索,可能有些新的突破。另外我们还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非常重要,比如说:明确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重点,今年发改委的条例(《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来了,原来鼓励类服务业条目共有33条,此次鼓励类服务业条目增加到118条,并且设立了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门类。 这个非常好,从政策上你知道是鼓励什么,什么样的方向去倾斜,上海的经信委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另外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如何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有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因为它有一定的要求。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重复征税、税赋重、营业税的问题,出口退税等)包括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这一点应该说以前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的还是不够的,更多的还是制造业上市的支持比较多。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刚才说上海搞了几十个功能区,实际上就是搞了一个集聚发展的一个好的方面。当然 “十二五”时期,上海市服务业的发展我想有它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这个领导的重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个国务院已把它作为发展定位。而且上海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服务业有了这样的积累。虽然它的服务业在全国,上海也不是排在最前面的,像北京GDP里面已经到了75%了,上海可能是刚刚过了50%前几年还没有过50%,所以它和上海市的一个原来地位是不匹配的。那么今天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联盟的成立,而且刚才在书里面看到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政府从多方面建立它的功能区和聚焦区。我想“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一定会迎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有作为的时机。
(根据任兴洲在2011年6月28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联盟成立大会暨2011生产性服务业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评论
网友评论:
共评论。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