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会宗旨——"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论坛>正文

引领四新 发力众创,上海成立“手牵手•众创空间”

2015-04-23 浏览次数:

4月22日下午,由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主办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创业创新平台——‘手牵手·众创空间’揭牌仪式”在上海现代照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举行。会上,来自各界人士共100余人共同见证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手牵手·众创空间”的成立。在大会上揭牌的有“手牵手·众创空间”一个总站和五个分站,分别是“手牵手·众创空间”上海现代照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灯具城)总站、上海南翔智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分站、上海南汇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分站、上海产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分站、上海奉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分站和上海E通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分站。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领导为“手牵手·众创空间”揭牌。记者了解到,2011年6月成立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2012年更名),是全市300余家生产性服务业会员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创新发展的平台。近年来,其“电子商务双推联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联盟”等联盟体组织,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对接和提速发展,并向外省市形成品牌输出效应。“手牵手众创空间”正是在促进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酝酿而生,旨在突破各联盟体内部协同发展的组织局限,以全市33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物理空间为载体,将促进会平台和各联盟体的服务资源向所有功能区及功能区内的企业释放、溢出,帮助园区和企业转型提升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园区、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创新协同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3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据悉,“手牵手·众创空间”将秉承“开放连接、聚合创新”的组织口号,通过采用“平台+触角+创客”的组织模式,形成立体化的空间布局。“平台”即促进会会员企业、各联盟体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资源,包括上下游企业(行业)、新技术、政策、交易资源等,首批“触角”即全市33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未来将覆盖到全市更多的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触角”具体以一个“总站”加若干个“分站”的形式呈现,在虹口区“上海现代照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内设立固定场所的创客“总站”,在另外32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内按照各自的空间特色和产业特色分别设立流动的创客“分站”,“分站”的形式既有单个综合型的服务空间和组织,也有园区内多个可相互串联的小型空间和组织,服务资源通过各个“触角”向功能区和功能区内企业自由流动扩散、叠加放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庆元在采访中介绍,当前,上海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处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众创空间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更是培育和发展“四新”经济重要抓手。手牵手众创空间的成立,是上海对众创的探索和实践,更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摇篮。“手牵手·众创空间”将秉跨界之姿、顺变革之势,搭连接之桥、举协同之力,创提升之形,依托多样化的空间服务载体,通过对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创新链,打破产业发展的区域局限、组织局限和模式局限,创新产业的链接结构、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全力打造符合产业生态特征的环境圈,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扩散叠加和高效溢出,使“手牵手·众创空间”不断成长为承载资源聚合力、服务集成力、创新策源力的舞台,成为重构、优化、提升新型产业生态链的枢纽和基地。谈到手牵手的未来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秘书长王惠珍信心十足。她认为,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中心的三大创客生态圈,虽然各种创客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手牵手创客空间凭借自身显著的特点,即政府支持力度大、空间组织模式新、社会参与规模广,在目前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茁壮成长,无限延伸和放大,通过“开放连接、聚合创新”,不断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发挥行业协会在上海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